专业的低息配资线上 一把刀认识一座城,古城阳江如何锻造千年“刀魂”?∣阳江历史文化行

联华证券杠杆_线上实盘配资交易_实盘配资杠杆平台

  • 首页
  • 联华证券杠杆
  • 线上实盘配资交易
  • 实盘配资杠杆平台
  •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杠杆_线上实盘配资交易_实盘配资杠杆平台 > 线上实盘配资交易 > 专业的低息配资线上 一把刀认识一座城,古城阳江如何锻造千年“刀魂”?∣阳江历史文化行
    专业的低息配资线上 一把刀认识一座城,古城阳江如何锻造千年“刀魂”?∣阳江历史文化行
    发布日期:2024-10-11 23:07    点击次数:90

    专业的低息配资线上 一把刀认识一座城,古城阳江如何锻造千年“刀魂”?∣阳江历史文化行

    开栏语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2023年8月底,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工作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工作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记者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报道。围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坚定阳江的文化自信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透过一把刀,认识一座城,更能认识它的性格和文化。

    千年古城阳江,以“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的75%,出口量占全国的85%”这两项惊人的数据从全国各大刀剪生产基地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自1998年以来,阳江一口气摘取了“中国刀剪之都”“中国菜刀中心”“中国剪刀中心”“中国小刀中心”“中国水果刀中心”这5块分量最重的刀剪业牌匾。

    阳江以“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的75%,出口量占全国的85%”这两项惊人的数据从全国各大刀剪生产基地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得益于一代一代人“高浓度”的实干精神与创新精神,更是他们一代一代的接力,为阳江拼下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刀剪地位。现在,阳江的刀剪生产也有意识地融入了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千年相沿的刀剪文化在阳江得以发扬光大。阳江刀剪文化,也已成为广东众多地域特色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相向而行,重塑历史经典产业,古城阳江如何锻造千年“刀魂”,打造出阳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时代文化高地?

    从历史出发,向千年“刀魂”探寻答案,在草蛇灰线之中感受阳江刀剪发展的滚滚洪流……

    溯源

    1600多年前出土的铁剪刀

    阳江刀剪文化从哪追溯起呢?

    文物会说话。

    2015年5月,在阳江江城区髻山附近发现的一处东晋古墓,有“义熙十二年”纪年砖铭,即416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

    根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阳江江城区东晋纪年墓发掘简报》,出土的器物多为瓷器、陶器,其中铁剪刀一把。

    这是目前阳江发现的首个有1600年的刀剪实物。彼时的阳江地属于高凉郡,正经历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由于战乱,中原人大量南迁。这段时期,从东晋开始广东地区人口迁入出现高峰,南朝初期更是达到峰值,阳江也应当受此影响。

    虽然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证明,彼时的阳江是否已有成熟的刀剪制作工艺很难考证,但至少有实物说明,在魏晋时期,南北文化交融达到一定高度,刀剪已经出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又过了一百多年。公元535年,南朝梁大同初,随着冼夫人的出现,她以及背后的冯冼家族都迎来了最为兴盛时期,他们推动了高凉文化进入最为辉煌时期,成为维护岭南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

    连环画中的冯盎将军形象。

    自冼夫人与冯宝开始,至其曾孙四代,即南北朝梁至唐初100多年间,冯氏家主或主要人物最早任职均在阳江。其中,涉及冯冼家族与阳江刀剪的有两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一是冼夫人屯兵阳江,开设制刀造剑工场,制刀工艺逐渐传至民间。二是清代的冯氏家谱曾记载冯盎将军生前下令将钟爱的一把大刀陪葬在于墓中。现在的阳江刀剪业者,普遍把1400年前的这段佳话作为阳江刀剪的起源。

    不过,前者暂未发现有史料记载,两者也暂无实物佐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流传甚广的说法,既承载着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期盼和向往,也许在从业者心里,阳江刀剪只有依托冼夫人和冯盎的加持,才能衬得起目前的成就。

    闻名

    能工巧匠辈出的年代

    阳江刀剪作为一个产业何时真正闻名于海内外?

    这时,时光老人会把我们缓缓拉回到清末民初。

    彼时的阳江,经济逐步繁荣,由于本土资源丰富,阳江人善于制作铁器用品,清末阳春有乡村曰“打铁村”。阳江城还有闻名的“打铁巷”。

    民国十四年出版的《阳江志》地图显示为“铁巷”,在城外西南靠城墙附近。不过阳江文化学者邓格伟在《阳江剪刀史话》中认为主要锻造工具、梨锄农具,极少锻打裁缝剪,而临近华濠涌的坝岸,才有两间打铁铺锻打裁缝剪,不过都是半成品,然后交给南恩路的“昌记”再加工成产品。尽管如此,刀剪在阳江城已形成了产业链。

    此外,根据阳江文化学者陈慎光的《打铁制刀催生阳江“刀具王国”》所述,至清同治年间,阳江县、阳春县的春湾、合水、潭水、岗美、织筲、新洲、平冈、麻汕等圩场,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制刀作坊(俗称“打铁铺”)。

    “打铁铺”多是一间简陋房子,屋子正中放一个火炉,炉边架一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要锻打的铁器先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下手握大锤进行锻打。在老铁匠手中,坚硬的铁块变方、圆、长、扁、尖均可。铁器成品有犁、耙、锄、铲、镰等农具,也有菜刀、锅铲、刨刀、剪刀、门环等生活用具。

    陈慎光在上述文章考证,1908年,阳江知州刘庆镗看到阳江民间工艺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让更多平民就业,便在县城设立阳江县工艺局,设打铁、织布、造纸、养蚕等课程,就读的都是平民百姓,还有家庭小作坊的业主。

    平民的大量进入,让本已有产业聚集雏形的阳江刀剪产业拥有了更多能工巧匠,也给了进行技术革新,打响品牌的机会。

    民国《阳江志》有记载:“铜器小刀花剪俱佳,货行远近。”说明了阳江当时的刀剪锻制技艺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在产品质量、外观造型等方面都有好的口碑。

    从黄金4小时图来看,现在价格破位,下方空间打开,接下来就是开闸放水了,下方恐怕也只有到了2375一带才能再看得见支撑了。按照今天高点2475算,正好就是100美金的下跌空间!!!

    操作上,现在建议黄金2451之上大胆买,加仓买,破位2451严格止损,再挂破前高2484追涨,止损2479,目标2504-2550!如意外跌破2451则反向顺势追空,目标2400-2380!!!

    2016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民国时期广东两阳史》曾考证,清末民初,阳江民间小作坊遍布城乡各地,除适合家居需要的菜刀、剪刀、小刀等外,同时还生产镰刀等农具。阳江刀剪此时已扬名四海,其最早产地在岗列镇那洛村,清光绪年间,已有10多户作坊。民国前期,陈氏牛角柄小刀因产品新颖耐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远销三埠、广州;花剪还曾打入美国市场,相当畅销。

    在菜刀方面,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何全利铁匠制作的“文武刀”。20世纪20年代,阳江马曹山尾村人何全利,在城区十二街坝岸中社范屋塘开设“何全利”打铁铺,生产的菜刀具有锋利、耐用、美观等特点。既能切肉,又能斩骨,故又称“文武刀”,在业内享有盛誉。

    在剪刀方面,据《阳西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以织篢河为中心,沿岸两边分布很多刀剪制作的家庭手工作坊。民国时期,织篢镇有张世伦、毛连、郑水生等出名的刀剪师傅,其中尤以张世伦的刀剪铺最为著名,故当地有“世伦刀剪”之誉。

    而真正让阳江刀剪名声大振的则是顶流产品——“季芙小刀”的出现。

    梁季芙像,翻拍自陈慎光《打铁制刀催生阳江“刀具王国”》一文

    这款诞生于民国28年(1939年)的小刀,由阳江当地颇有名气的首饰工匠梁季芙(1891—1961年)所创。据《江城区志》记载,梁季芙挑选弹簧钢作刀身、牛角作刀柄精制小刀,把角柄改成钩形以免刀尖外露。为增强钢的韧度,改用机油淬火处理,然后再用草木灰煽火一段时间。

    他在实践中掌握了不同钢质的特性和与之相应的火候处理技术,研制出一种硬度适宜、刃面角度合理、锋利而实用的小刀,可以刮胡须,削铁不崩口、不卷刃。

    梁季芙小刀样式

    他具有首饰匠的精细手艺,制出的小刀刀片雪白,角柄黑亮,镶上黄色的铜头,三色相间,格外美观。每把小刀都打上“季芙”的印记。

    梁季芙坚持信誉第一,货真价实。每把小刀都亲自制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当时他手制的小刀每把价格相当于一斗稻谷,而他每日只产三四把刀,购买不易,因而“季芙小刀”更为珍贵。

    20世纪40年代,“季芙小刀”远近驰名。曾在广东全省日用品博览会上,与“三桁瓦”小刀评比,最后用“刀砍刀”的办法评定了“季芙小刀”优胜,使阳江小刀名声大振,使小刀生产这一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壮大

    一枝独秀创造辉煌历史

    梁季芙研制小刀的成功,使阳江地区掀起一股小刀热。人们纷纷弃耕造刀,借名仿制,使阳江小刀业迅猛发展。

    2000年《阳江县志》记载,1949年,阳江县有300多名个体小刀生产者,年产量60多万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阳江小刀业的发展。

    陈泽满收藏的阳江小刀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公私合营制度,1955年,阳江将分散的个体小刀生产者组织企业,成立四个生产合作社。1956年,梁季芙从农村进城,加入小刀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合并组成阳江县地方国营小刀厂,1988年更名为阳江市国营小刀总厂。

    国营小刀厂厂址设在阳江县城南的禾村仔,除生产小刀外,还生产怀剪、折叠剪、裁缝剪、旅游剪、修饰剪等品种,款式达数百种。广大职工更在老艺人梁季芙的指导下,不但掌握了制小刀的全面技术,还在工艺操作上,以保持其传统特点为前提,经二十多年来不断更新改进,从手工操作逐步过渡到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较好地解决了小刀的产量和质量的矛盾。

    阳江县志存档的阳江国营小刀总厂大门照片

    该县志记载,阳江县为当时全国小刀的主要产区之一。阳江小刀具有锋利、美观、耐用等优点,销往亚、欧、美、非等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单一的计划经济年代,国营阳江小刀厂一枝独秀,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由初期的500人发展至1700多人,为当时国内最大小刀生产厂之一。1982年出口小刀50万把,1986年和1988年相继获部优、国优产品,1991年产值达2亿元,成为国内同行业中产值、产量、品种、创汇最多的企业之一,被列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而几十公里之外的织篢镇五金厂也远近闻名。1979年,该厂被湛江地区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指定为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年产刀剪20万把,年产值50多万元。

    阳江县志存档的阳江国营小刀总厂生产车间照片

    除了国营小刀厂、织篢五金厂外,阳江当时还有二轻五金小刀一厂、二轻五金小刀二厂、江城五金制品厂、江城小刀厂、超美人民公社农具刀剪厂和10余家街道小刀厂从事小刀、剪刀生产。

    改革开放后,20世纪90年代初,富有活力的个体、民营刀剪企业横空出世,体制和管理相对滞后的国营阳江小刀厂更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走下坡路,1997年阳江的国营、集体刀剪企业纷纷改制,阳江刀剪业进入以民营为主的时代。

    如今,曾经喧嚣热闹的国营阳江小刀厂已归于沉寂,前不久,笔者有幸得到阳江文化学者钟元照的指引,前往一探究竟。

    如今,曾经喧嚣热闹的国营阳江小刀厂已归于沉寂。陈步上摄

    老工厂已绝大部分荒芜落寞,园区内杂草丛生,藤蔓攀爬在墙上,野花在人行道的裂缝中绽放,陈步上摄

    这座位于江城区城南街道禾村仔的老工厂已绝大部分荒芜落寞,园区内杂草丛生,藤蔓攀爬在墙上,野花在人行道的裂缝中绽放,以现在眼光看都还显气派的大门默默叙述着当年的繁荣,只是工厂名字已悄然换成了一家物流运输公司。

    腾飞

    “阳江小刀”走向世界

    一鲸落而万物生。

    一枝独秀的国营小刀厂的落幕不仅没有使行业陷入低迷,反而催生了阳江刀剪业的百花齐放。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时,阳西人张逢新等人敢为人先、抢占先机,率先于1981年最早成立了阳江第一家刀剪民营企业——阳江织篢刀剪厂。他把握机遇,寻求发展,1985年与香港永光铰剪厂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大胆引入外资,实行股份制,扩大生产规模,并找到一条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销路,2009年,他们又整合资源,成立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将最初的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国内刀剪行业的一艘“航母”。

    在阳江,像永光这样的刀剪“航母”并不鲜见。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十八子”“银鹰”“盛达”“金辉”“佰伦”等民企,开创了阳江小刀的新时代。

    2002年和2013年,“中国小刀中心”分别落户于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和阳江鸿丰实业公司。

    1998年,“中国菜刀中心”落户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中国剪刀中心”落户广东宏鹰集团公司;2011年,“中国水果刀中心”落户阳江市佰伦实业公司;2002年和2013年,“中国小刀中心”分别落户于永光刀剪集团有限公司和阳江鸿丰实业公司。

    在继承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剪刀锻制技艺的基础上,这些新兴起民企所创立的各个品牌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大行其道,而且还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把“阳江小刀”推向世界。

    为了进一步擦亮这一城市名片,自2002年起,阳江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的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给刀剪企业搭建了接续发展、经贸合作的平台。在刀博会的虹吸效应下,阳江刀剪产业链得以完善,品牌聚集效应持续加速,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刀剪龙头企业也乘势而上,通过刀博会搭建的平台赋能企业建设,以期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阳江)国际刀博会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五金刀剪行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专业展会,被誉为“中国刀剪行业第一展”。

    有坚实的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如今中国(阳江)国际刀博会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五金刀剪行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专业展会,被誉为“中国刀剪行业第一展”,被列为广东省七大专业品牌展会之一,并纳入“粤贸全国”的重点展会。多年来,中国五金刀剪行业通过中国(阳江)国际刀博会这个舞台,链接世界,展示实力。

    如今,阳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刀剪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采购基地,关联着8000多家经营主体,从业人员近20万人。2023年,全行业总产值超过550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和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中国刀剪之都”。

    传承

    一把刀认识一座城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

    虽然目前刀剪的生产环节基本上都被全自动机械化设备取代,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强度和难度,但绵延至今的阳江刀剪文化已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民俗的重要内容。

    以往阳江人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喜欢买一把新的“大利”(大、小刀),图个吉利。女子出嫁时,剪刀是必备嫁妆之一,用红绸包裹后放在小礼盒中,寓意情丝剪不断,夫妻恩爱,白头到老。

    还有一种民间习俗“破蔗”,把一根甘蔗竖在地上,参赛者持刀砍落,刀砍到什么地方,这段甘蔗就属于他。这是当年许多阳江农村孩子的游戏,后来也曾流传到周边一些地方。这种习俗,与阳江盛产质量上乘的刀具大有关系,人们也以拥有一把好刀自豪。

    “阳江小刀”相关制作技艺也被列入非遗名录:2012年,阳江小刀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阳江剪刀锻制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非遗走出历史、走进当下、走向未来,阳江选择以初心来守护、以匠心来传承、以敬畏心来开发利用。

    制范、调剂、熔炼、浇铸、淬火、捶打……千年之后,在阳江十八子集团,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而在距离十八子集团不远处的金辉刀剪,旗下中华老字号品牌“王麻子”,同样传承着国家级的非遗手艺。

    如今,“阳江小刀”已不再是一件商品,而是成为文化符号,与文旅深度融合,成为阳江重要的文旅产品,可以当做礼物送给亲朋好友,而许多游客离开阳江时也会捎上一套数百元,甚至价格更高的刀具,留作纪念,或送与他人。

    在十八子刀剪文创园,不仅有展示传统刀剪制作工艺的博物馆,还有集合了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意工作坊,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呼应。

    在十八子刀剪文创园,不仅有展示传统刀剪制作工艺的博物馆,还有集合了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意工作坊,以及供游客体验的互动区域。同时,园区巧妙地与附近的现代刀剪制造车间相连,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相呼应。

    为了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阳江提前谋划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申报,切实做好第七批省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通过组织刀剪、风筝、漆艺等非遗项目参与漠阳风筝文化节、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墟市活动等,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加大力度推广阳江非遗文化。

    “阳江小刀”已不再是一件商品,它已成为文化符号,成为阳江实干精神与创新精神的载体。

    透过一把刀,就能认识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文化。78年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出版了一本颇具国际影响力的著作《菊花和刀》,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

    历经漫漫千年,阳江刀剪发展的步履从未停歇。从溯源到闻名,从传承到腾飞,无论是何传利还是梁季芙,无论是十八子的李良辉,还是永光的张逢新,在阳江刀剪发展的脉动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接力,他们都展现出了“高浓度”的实干精神与创新精神,也为阳江拼下了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刀剪地位。

    阳江的“刀魂”是什么?

    或许就藏在这不歇的步履、不退的勇气、不减的热爱里。

    【策划】曾超群 杨世华 黄韬炜

    【统筹】陈步上

    【采写】赵强

    【图片】除署名外,其他图片为资料图片



    上一篇:沈阳炒股配资 印尼旅行,我遇到了最大的意外
    下一篇:没有了